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现状及方向




 

 

发展马铃薯加工业意义重大


发展马铃薯加工业,能够将马铃薯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供给和消费能力,推动供需双增长,助力产业扶贫,满足居民营养健康需求。

1

能够连接生产和消费 


从供给角度看,通过利用冬闲田、提高马铃薯单产等,马铃薯的生产能力能够从目前的1亿吨提高到至少3亿吨以上;从需求角度看,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马铃薯主食、功能食品、快餐食品、休闲食品等消费需求迅速增加。通过发展马铃薯加工业,能够架起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,将生产能力转化为消费能力,供需有效衔接,推动供需双增长。

2

能够带动农产品增值


马铃薯适应性广,耐贫瘠、抗旱,更适宜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种植。我国70%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都种植了一定面积的马铃薯,部分连片贫困区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。在我国西北、西南的高山和贫困地区,马铃薯仍是人民主要粮食和经济收入来源。甘肃定西、黑龙江克山等地在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促增收方面都做成了样板。发展马铃薯加工业,能够将贫困地区的“原字号”产品转化为“工字号”产品,有效带动农产品增值、农民就业增收,助力产业扶贫。


3

能够改善膳食结构


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、营养不均衡,“富贵病”、“城市病”等正成为我国居民面临的突出健康问题。马铃薯是全球公认的全营养食品,具有热量低、粗纤维含量高、蛋白质品质好等优点,利于抑制体重,有助于清理肠道、预防消化系统病变。发展马铃薯加工业,能够将食物摄入由细转粗、营养摄入由偏转全,改善膳食结构、促进营养均衡、预防慢性疾病,满足居民营养健康需求。

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现状


近年来,农业部在推进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。

1

优化发展环境


推动国办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了发展方向、基本原则、主要目标,在财政、税收、金融、保险、投资贸易、用地用电运输等政策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,优化了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环境。印发了《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》,专题部署马铃薯产业开发工作,营造了马铃薯主食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。


2

实施产地初加工政策


2012年农业部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,重点支持农产品储藏、保鲜、烘干等初加工设施建设,至今已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170万吨,有效促进马铃薯减损增效、市场均衡、带农增收。2017年,产地初加工政策整合进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,重点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、主食加工及综合利用、产品流通和直供直销、农村电子商务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、产业扶贫等,推动产业融合发展,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。


3

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


自实施以来,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马铃薯主食开发,陆续支持9个试点省和7个试点市200多家企业开展主食产品开发,新增加工能力百万吨以上;形成包含马铃薯主食、休闲食品等六大系列240多种产品,马铃薯主食中马铃薯占比增加到55%;加工装备、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。


4

开展消费宣传引导


结合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、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等,梳理现代主食消费、马铃薯营养健康等知识,通match过主题活动、编制知识手册等,宣传新型主食消费理念,扩大对马铃薯食品的消费认知;开展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申报认定,重点关注马铃薯主食加工企业,提升消费者消费信心

“十二五”期间,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下,我国马铃薯从种植到加工、消费,全产业链快速发展。种植行业稳步发展,我国马铃薯面积和总产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,近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超过8500万亩,总产量约1亿吨。加工行业较快发展,冷冻薯条生产快速增长,马铃薯全粉扩大应用、稳健增长,马铃薯薯片等休闲食品市场需求旺盛,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开始起步。产业发展逐步集中,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、竞争能力、技术优势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和产业集聚区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,马铃薯加工食品新品辈出,加工产出率、副产物利用率均有所提高,研发生产出一批高附加值产品,变性淀粉品种由10多种增加到30多种。标准体系逐渐完善,《SB/T 10631-2011马铃薯冷冻薯条》《SB/T 10752-2012 马铃薯雪花全粉》《SB/T10968-2013加工用马铃薯流通规范》等行业标准,现已颁布实施。

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瓶颈


1

消费观念尚需转变

在我国传统膳食结构中,除部分地区作为主食直接食用,95%以上的马铃薯是作为蔬菜鲜食,“炸薯条”更是被冠以“垃圾食品”称号,营养健康知识宣传不足。据统计,欧美等国家人均年马铃薯消费量普遍在80公斤左右,而我国仅40公斤左右。

2

原料保障压力增大

随着马铃薯加工业的快速发展,对马铃薯加工原料尤其是高品质加工专用薯的原料需求不断提升。但是,脱毒match种薯应用比例和单产水平较低,加工专用薯品种缺乏,种薯筛选、田间种植和收后储存缺乏精细化管理,原料质量参差不齐,致使加工原料缺乏。

3

产业结构仍需调整

马铃薯加工转化率不足,国际已达60%以上,有的国家已超过80%,而我国仅约10%。初加工、低附加值产品多,主副食、休闲食品等深加工、高附加值产品少。

4

创新能力仍待提升

科技研发投入与科技成果产出不足,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。加工关键技术研发、装备创制和自主创新能力较低,节能减排、综合利用技术还有较大差距。

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方向


 

关注技术创新装备创制

紧紧抓住智能制造、食品科学、生物技术、基因编辑技术、材料科学、信息化、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创新应用的契机,推动马铃薯加工技术与新技术深度融合。坚持企业主体,培育人才队伍,开展联合攻关,加强关键技术、生产工艺创新和核心装备创制,加快功能性、特色化等高附加值食品开发,提升精深加工、综合利用加工水平。

 
要关注“互联网+”新模式新业态

由信息化、互联网快速发展引发的科技革命,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,模糊了产业边界,创新了居民消费方式,重构了利益联结机制,产地直销、社区支农、食物短链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。要推动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快发展主餐食品、快餐食品、休闲食品等热需、刚需产品,借助互联网平台走进千家万户,引领消费时尚。

 
要关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

国办2015年底印发了《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中央1号文件也多次部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工作,这是一个大方向。要推动马铃薯加工业前延后伸、接一连三,加强专用原料基地和储运物流体系建设,完善利益联结机制。通过产业融合,提升生产效率,减少中间环节,提高农业综合质量效益,让农民合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。

 
要关注质量品牌建设

加快标准制修订,推动马铃薯加工企业开展规范化、标准化生产,实现全程质量管理和控制,实施质量追溯制度。深入挖掘马铃薯加工企业品牌文化内涵,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;加强品牌和产品宣传力度,培育一批质量过硬、社会认知度高的知名品牌。


(以上材料整理自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领导在2017中欧马铃薯加工技术对接培训班上的发言)

来源:薯博会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转自:大土豆平台